•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海港区文明网
  • 页眉5
  • 页眉4
  • 页眉3
  • 页眉2
  • 页眉1
    志愿者
    注册 | 登录
    • 新闻头条
    • 主题活动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文明城市 文明单位 文明村镇 文明校园 文明家庭
    • 乡风文明 道德红黑榜 乡贤文化 乡规民约 家风家训
    • 诚信建设
    • 道德模范 平民偶像 好人365 身边好人
    • 我们的节日
    • 未成年人教育 新时代好少年 社区少年宫 乡村学校少年宫 道德实践
    • 志愿服务
    • 公示公告
      要文 海港区文明网 要文
      海港区2015年“最美家庭”公示第(一)期作者:佚名  来源:海港区妇联  浏览:46694  时间:2016-1-4 14:45:02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是邹宇春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记北部联合社区 邹宇春

       

      在人生的道路上,邹宇春度过了四十六个春秋。这四十六年,邹宇春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这四十六年,浸透着党和政府、亲友和同事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对邹宇春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

      邹宇春于1969年出生在地处长城脚下的抚宁县驻操营镇黄土营村。在邹宇春呀呀学语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到了应该会走的年龄,邹宇春却站不起来了。对于一个健康的儿童来说,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美好和幸福的,而对于邹宇春来说却是那么的不幸。一九八零年,也就是在邹宇春10岁的时候,学校搬到了离邹宇春家较近的地方,母亲把邹宇春送进了学校。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间里,上学、放学要靠亲友、老师、同学背着接送,为了减少麻烦,减少上厕所的次数,邹宇春每天不喝水、少吃饭,在一般情况下,一天只能吃两顿饭,遇到不好的天气,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经过二十几次的手术治疗,一九八一年邹宇春能用双拐走路了,从而结束了靠人背的历史。当邹宇春一次拄着双拐走路时,高兴得流下眼泪,但在高兴的背后留给邹宇春的仍是磨难。在拄拐上学时,每遇到雨雪天气,不小心就会摔倒,半天爬不起来,手脸经常摔伤。就这样,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拄着双拐街2000多公里,终于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全部课程。

      八七年,邹宇春初中毕业,为了证明自己生存的价值。她和妈妈学了一些会计的基本知识,梦想着有一天自己有机会为社会做点什么。通过多方努力经县联社批准,妈妈所在的黄土营信用社终于同意录用邹宇春为临时工。刚上班的时候,白天向老同志请教处理业务,回家后早晚时间苦练点钞、记帐、珠算速算法,终于能够独立承担起会计业务工作。还经过反复研究试算,终于编制了一套简而易行的手工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比常规算法提高工效5-7倍,在十年工作时间内她未出现过任何结算事故,达到了帐目“六无六相符”的要求,受到上级行、县联社领导的表彰和奖励。

      但是生活的磨难总是考验这个坚强的人, 2000年7月份的一天,由于地面太滑,邹宇春拄拐走路不太方便,不甚摔倒在地致使高度近视的双眼视网膜脱离而失明。2007年8月21日晚,邹宇春的丈夫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车祸当场死亡。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几乎使邹宇春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可是想到年幼的女儿和为邹宇春整天流泪的母亲,邹宇春走后她们怎么活呀!邹宇春擦干了眼泪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努力让自己更加坚强起来,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成为女儿的坚实后盾。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在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邹宇春深知社会给了邹宇春太多的关爱,自己的工作来之不易,邹宇春挣的钱是党和政府给的,邹宇春将用它为国家办一点有益的事,出于这种想法,邹宇春在生活上坚持从俭,却将节省下来的钱先后捐赠给亚运会、引青济秦工程、远南运动会、抚宁县特教学校、南方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等等,

      四十多年来,邹宇春用自强自立的精神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谱写了回馈社会的大爱。

       

      森林逸城第一社区于娜

      于娜是区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2008年参加工作,工作中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单位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可的好同志。其丈夫杨宏伟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两人自2009年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一|、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记者,于娜经常是早出晚归,白天在外采访,晚上回到家还是写稿、排版,为 了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她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与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充电,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她所的稿件,得到新闻中心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赞扬。

      二、身体力行,弘扬家庭美德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于娜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她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

      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于娜的言行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日常生活中他对公婆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公婆红过脸。2012年她的婆婆生病,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远婆婆,因丈夫是独生子,所以忙得团团转,平日下班赶到医院看望,休息日全天伺候,婆婆爱吃什么,她就买什么,照顾的间隙逗老人说笑,婆婆的身体恢复得很快,连医生都说这么大年纪了,恢复得这么快,简直是个奇迹,婆婆乐得合不拢嘴,同病房的人都说,亲闺女也不换。

      刚准备喘口气,同年底丈夫因在单位发生了一次意外,造成了左腿的骨折,这下她失去了臂膀,一时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丈夫,几乎把她累散了架,可生性乐观的于娜一句怨言也没有,悉心的照料着丈夫,丈夫的腿也康复得很快。

      三.热爱学习,以书为友。

      于娜夫妇都是知识份子,平时都十分注重学习,他们总是引导孩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实现家庭生活学习化。注重营造家庭求知、求进、求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家庭成员求知进取、创新奉献的热情,自觉把学习作为基本需要,形成家庭成员尊重学习的价值取向、热爱学习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浓厚氛围,这样,书籍成了他们一家的重要财富,阅读书报成了一家的必修课。一有空闲,他们一家都捧着书在看,家庭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于娜注重用书籍丰富精神生活,全家人将爱书、买书、看书作为一种时尚,家庭成员养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家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家庭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

      四、热心公益,同情弱者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于娜家庭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

      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两人的谦和热心一被提起,人们总爱伸出大拇指:这一家没得说。

      除了关心邻里,他们一家还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对社会上的贫困家庭能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家人对大街上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会让儿子拿些零钱给他们,教育孩子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

      四、勤俭持家,保护环境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于娜夫妇能吃苦耐劳,勤俭工作,勤俭持家,爱惜公共财物,一分一厘,一钉一铆,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能搞好个人,家庭和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的卫生及绿化工作。家庭环境清洁,礼貌待人,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自觉维护居住区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利益。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装,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空调;出行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减少出租车、私家车;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

       

       

      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记文昌里社区孝亲敬老模范人物陶亚琴事迹

         陶雅琴,是来自文昌里社区的一名普通党员、退休居民,也是一名热爱文艺、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平日里非常热衷于文化体育活动,她是文昌里小区红梅腰鼓队里面的成员之一,除日常锻炼及腰鼓队排练活动以外她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白色垃圾义务劳动”、“党员先锋志愿帮扶解困”和“平安志愿巡防”等。

        她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家、平凡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也有着酸甜苦辣。她和爱人是79年结婚的,35年里她经历了支持丈夫工作,培养教育孩子,侍候公婆,她做到了一位好妻子,一位好母亲,一位好媳妇。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2005年孩子去北京读研了,这时公公婆婆年纪也大了,不能自己做饭了,我们工厂破产,我一刀切退休了,我又承担起伺候老人的义务。爱人家5个姊妹,大哥大姐再外地,二姐身体不好,小叔子家有生意很忙。爱人工厂买断下岗了,因为需要交养老保险,他就又找工作上班去了。我在家伺候公婆,开始婆婆能自己吃饭上厕所,公公就不行了,吃饭要喂,洗脸穿衣都要靠人。早上爱人先帮我把公公的衣服穿好后再去上班,白天我就自己忙。这样我忙了2年多,公公去世了。把公公送走了,从08年开始,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开始写日子,把自己每天的事情都记录在日记里。过了一年我开始和社区的姐妹们活动,社区有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随叫随到。从2010年开始,婆婆不能走了,吃饭也要人喂,生活不能自理,我也不能出去活动了。有一次,婆婆大便干燥,怎么也便不出来,我就用手把硬块给抠出来了,她这才便出来了,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在把她往床上抱的时候,她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一下子坐在了地上,婆婆躺在了她身上,她委屈的哭了。后来还是求人把她妹妹叫来了,帮了她一把。当丈夫看我实在是照顾不过来了,他就不上班了,每天帮我给婆婆洗尿布,换尿布,翻身,推她出去晒太阳,陪她聊天,让她开心。

         她的爱人很支持她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经常为她分担许多家务,让她有些许时间参加社区活动。5月份她和腰鼓队的姐们找到社区在小区里组织表演了一次“为创建文明社区实现美丽中国梦喜迎端午”的文艺演出,活动搞的特别好,深受广大居民们的好评。很遗憾,今年6月份,她伺候多年的94岁婆婆,因年纪大去世了,她很悲痛,但她说:她无怨无悔,她尽心了,尽力了,尽责了,尽孝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她和千千万万个媳妇,母亲,妻子一样,默默地发挥着萤火虫一样的光,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用坚强守住温暖的家----郭桂琴

      下岗职工刘晓松突发脑出血,医院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同样下岗的妻子郭桂琴在最艰难的时刻没有放弃,她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用各种亲情呼唤的方式唤醒了昏迷不醒的丈夫。尽管刘晓松只能咿呀哭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妻子依然不离不弃。

      刘晓松家住海政里57栋304,由于自己家拆迁,是在大哥家借住的。六年前,刘晓松从单位下岗了,面对自己45岁的年龄,强壮的身体,在单位练就的跑业务的能力,他没有抱怨,很快的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半年后,突发的脑出血打倒了这个硬汉,这个三口之家的支柱。

      妻子郭桂琴在针织厂下岗,44岁,身体柔弱,在灾难来临的时刻,就是她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经过悉心照顾,刘晓松的身体状况比原来好很多,肢体活动比原来灵活,大脑越来越清醒,好多人他都能记起来,看到朋友、亲戚、同事来看他,其实他心里都清楚。但是刘晓松的运动神经和语言神经受伤比较严重,肢体不受支配,说不了话,只会发出叫唤的声音。

        “每次病危通知书都让我心碎,整夜整夜地守在病床前不敢走开,害怕他忽然走了!”谈起刘晓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郭桂琴又几次落泪。

        “我非常希望有哪个好医院能治好他,让他能够说话,能够坐起来,哪怕能自己走走看看都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郭桂琴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她相信还是有希望的。

      在丈夫生病后,郭桂琴总是偷偷的流眼泪,沉重的生活压力,紧靠低保金的微薄收入,还在上学的孩子。左眼视力每况愈下,现在几乎为零。但是,郭桂琴说,“我不能倒下,否则这个家就散了!”

        “长期照顾病人,心理会很疲惫,郭姐怎么减压啊?是我肯定受不了!”“6年了,你会不会觉得很累,有没有感到厌烦?”大家都很担心郭桂琴。 

        郭桂琴说,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已经6年多了,是人都会觉得累,这种累主要是心累,“不过碰到这种事,烦和累也没有办法,肯定要面对的!”刘晓松刚出事的时候,她觉得世界这么大,这种事情怎么会落在自己身上,有过抱怨,也恨了一段时间,但还是要面对现实,因为这种怨没有用,一家老小还要生活,不能把这种情绪长时间背着。

        “有了家,有了孩子,就是一种责任,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这个家就散了!”郭桂琴说,一是她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二是要给刘晓松精神上的支持,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也是治疗。2008年4月刘晓松突发疾病时,儿子正上高二,因为这次变故,成绩也受到影响,每次儿子看到父亲躺在床上,都会伤心落泪。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了,勇敢的面对困难,通过努力,考上北京一所本科高校主修护士专业,努力为家庭减轻负担。

        “我相信亲情的力量,当时刘晓松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我用手去抚摸,能感受到他有高兴的表情,其他人去摸他,都感受不到这些!”郭桂琴说,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其实这就是心灵感应,亲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这一点对刘晓松的治疗很重要。

        坚守责任,爱是简单的。郭桂琴说,婚姻最重要的是坚守责任,幸福是人心理的感觉,你觉得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你觉得不幸福,即使每天喝蜜糖,你也是觉得苦的。

        郭桂琴说,女性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只要大家都简单一点,对别人好一点,对自己的爱人好一点,生活就会变得好起来,希望大家都生活幸福。

       

      最美家庭王建珍事迹

      白塔岭街道文体里社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任务,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和重要抓手,立足社区的“妇女之家”,最大限度地发动妇女和家庭踊跃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过程的教育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好家风好家训,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时代内涵,大力培树和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文明新风,为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做出新贡献。

          文体里社区文精里6栋居民王建珍大姐已是66岁了,身体又患有多种疾病,但她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不为名、不为利,作为一名社区巾帼志愿者,平时只要是社区布置的工作,她二话不说,带头去干,任何时候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

      在社区宣传栏成立以来,她积极带头写稿,宣传社区的好人好事,组织大家劳动,美化小区环境,在社区组织的每次劳动中,在她的号召下,她所在的楼栋居民参加人数总是最多,为了活跃社区文化气氛,根据老年人迫切要求,在文精里小区组织了中老年合唱队。为了使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她想尽了办法,由于没有乐器,她主动爽快地把自己乐器让大家使用,为了买歌片,她不顾天气炎热,一次又一次跑到市里去买,组织大家唱红色经典歌曲,为了组织好演唱会,她经常自己在家里练唱。

      小区活动室椅子破旧,她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为椅子做布套。为了节省布料,她又一个一个量好尺寸精心计划,以她辛勤的劳动给社区老年姐妹们创造了良好的娱乐环境。

      在调解邻里纠纷的时候,她总是非常耐心、细致,只要居民有问题找到她,不管多忙她都能尽量赶过去,把矛盾化解,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没有过不去的结,只要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有人问她哪来这么大动力,她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原单位就是工会干部,管理单位职工,退休后总想为社区、为居民做点什么。不管谁找到我,我都愿意帮忙,能为社区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成为了社区的“知心大嫂”。

       为了使志愿者在社区中发挥带头作用,她带头在妇女中发起了“认领公益岗”活动。她本人率先认领了弱势群体帮扶岗,与社区两位80岁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老人那里进行走访,随时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她把居民当作亲人,居民也把她当作贴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找她,她的手机成了居民热线。特别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把她的手机号设置在自家电话的速拨键上,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她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脱。她常说,“居民找我是信任我,说明我的工作有意义。”她怀着满腔热忱,不知疲倦地忙于居民的大事小情,从而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拥护,同时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王建珍大姐所做的都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这些发生在百姓之间家长里短的小事,处处折射出了高尚的品质,她用真挚的情感,温暖着周围的人,将自己的退休生活,都奉献给了社区,奉献给了社区居民,为社区居民调解纠纷、排扰解难几十件,正是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了社区邻里间的沟通融合,受到居民的爱戴和拥护,王建珍大姐就是杰出的代表。

           

      平凡夫妻携手演绎精彩人生

                   ——北部工业区晒甲会村文明村民王淑茹

      “友善”二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所谓友善,就是对待邻里和睦友好,对待家人孝顺和善。在晒甲会村就有这样一位“友善”好人,她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她与丈夫相濡以沫,恩爱多年,她就是晒甲会村的文明村民王淑茹,她的事迹在村里被大家交口称赞。

      59岁的王淑茹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迎难而上,认真负责;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懂事上进,儿媳妇勤劳贤惠。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王淑茹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女儿。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

      王淑茹与曹志刚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夫妻二人恩爱有加。但天有不测风云,9年前的一天,丈夫不幸被查出患有坏死性胰腺炎,这一噩耗使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王淑茹安慰丈夫说不要紧,鼓励丈夫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那阵子,天特别冷,家里的老人需要照顾,丈夫也一刻离不了她。王淑茹没日没夜地医院、家里两头跑,自己累得瘦了十几斤,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妻子休息休息,可王淑茹总是笑笑说“没事,我的身体棒着呢!”就这样,在王淑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体恢复得比很快,经过数月治疗后,能出院回家了。在丈夫与死神擦肩而过之后,王淑茹对丈夫的照顾更是细致入微,她从不会让丈夫蓬头垢面,总是衣衫整洁,干干净净;一日三餐,她总能将丈夫爱吃的饭菜热乎乎地端到他的面前;每次丈夫情绪不好,焦躁不安时,她总是耐心劝慰,让他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这些事情,她一做便是数年,日夜守护,从未间断,也从不抱怨。这些事情,她也从不让儿子和儿媳插手,都是自己一手料理。她总说,“他们都忙,各有各的的事业和家庭,有我照顾他就够了”。经过她的悉心照顾,曹治刚恢复的很好,乐观幽默的曹治刚,没有被病魔击倒,王淑茹功不可没。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朱琳
      ·上篇资讯:秦皇岛海港区:开展纪念毛主席诞辰122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下篇资讯:关于评选2015年度“与文明同行,铸和谐港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和文明个人的通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11-2023 www.hgqwmw.gov.cn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宣传部 海港区文明办 主办 版权所有© 海港区文明办 2005-2023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东大街49号 邮编:066000 电话:0335-3550303 邮箱: hgqwmbxx@163.com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3189号

       冀ICP备05012345号